十八械武风生起
发布时间:2025-10-09

年近八旬的白光忠老人在教授孩子练习钉耙术。(记者周军 摄)

在横州,崇文尚武之风犹如茉莉花香,早已浸润于市井街巷。白氏十八械——这门以农具、生活用具为兵器的南派武术,便生根于此,成为横州武术文化中最独特鲜活的印记。

9月17日晚,镇江北路的白氏十八械武术传承基地灯火通明。220平方米的训练馆内,数十名孩童手持六尺棍整齐操练,动作有模有样。墙上“弘扬传统武术精神,传播中华武术文化”的标语格外醒目。

“弓步扎稳,手腕要实!”白氏十八械武术代表性传承人白光忠穿梭其间,不时示范动作要领。

场馆左侧,陈列着各式农具与生活用具:长器械如半月锄、铁锹、钉耙、扁担、刁刀、一丈棍;短器械则包括双刀、铁尺、菜刀、长凳等,每一件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与武术的传承。

随着平陆运, 一丈棍

“十八械的套路丰富,分九长、九短与九对练。”白光忠解释说,“虽称十八械,实不止于此。生活中许多物件皆可为兵器,哪怕是一根烟斗,也藏有独门招式。”他马步一沉,棍随身转,横扫劈空,风声骤起,令人闻风而退;收势目光如炬,尽显武术大家风范。

灯光下,年近八旬的白光忠鬓发如银,却身形挺拔。他8岁随父习武,以晒谷场为堂,71年来每日不辍,磕碰、刀伤是家常便饭。

“只有白师傅的棍能打出风声,我们练数年也不及。”徒弟刘再东语气敬佩。他自小在村里与小伙伴们练武,工作后重拾旧艺,3年多来坚持每晚练习,最擅斧术。如他一般慕名拜师的,不乏机关干部、教师、企业管理者等各界人士。

谈话间,3名弟子分别展示半月锄、钉耙、斧头的套路。只见月锄劈空、钉耙舞动、斧刃惊鸿……伴以浑厚“杀”声,格挡劈击干净利落。在他们手中,这些农具仿佛被赋予了生命,焕发出刚柔并济的质朴力量,令人叹为观止。

白氏十八械的起源,是农民在田间休憩时以农具切磋,强身自卫,后渐成体系。据白氏族谱记载,白光忠曾祖白凤浩,清咸丰元年(1851年)参加金田起义负伤,疗伤期间精研家传武艺;1875年从玉林迁居横州,将客家武技与壮族农具相融合,正式创立白氏十八械,历经150年成为横州武术文化代表。

这门武技以“不求华丽、但求实用”闻名,常有人远道前来切磋。年过七旬的徒弟谭宝朝回忆,上世纪80年代,有人持棍“踢馆”扬言“一挑三”,白师傅沉着应战,侧身闪避间以“杀棍加横飞”,一回合击倒对方,事后还为其疗伤、用木车送返。多年来,不少挑战者均铩羽而归,但白光忠始终恪守武德,不骄不躁,常以祖传伤药相助。他说:“武术交流是为互学共进,不为争胜。”

民族危难时,白氏武术亦挺身而出。抗战时期,第三代传人白飞权以县自卫队员身份参与镇江之战,凭此技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,立下战功。

曾因祖辈“能教则教,不可勉强”的遗训,白光忠对传承颇有顾虑。但随着国家重视传统武术,在文化馆与家人的鼓励下,他打破“传内不传外”规矩开门授徒:“武术是民族的财富,不该封闭于一家之门。”

“白氏十八械是横州唯一体育类非遗项目,决不能断!”横州市文化馆馆长农明钢说。近年来,文化馆积极推动非遗申报,开设青少儿暑期公益班、推进“武术进校园”,为公安、法警开展专业培训,还助其登上大型舞台。

从家族秘技到开放传承,从乡野传统走向大众舞台,如今,白氏十八械武术不仅入列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,成为广西文化瑰宝,还在南宁、玉林等地广为流传。随着平陆运河的贯通,这门武技将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,敞门庭、纳百川,让农耕文明的智慧融通南北,持续焕发新生。(记者庾琳 实习生李淑珺 通讯员陈寿欢)